你有没有想过,抗战初期最能跟日军硬碰硬的,居然不是美国援助的“洋枪队”,也不是苏联送来的飞机坦克,而是穿着德国钢盔、扛着毛瑟步枪的中国部队?
这些“德械师”在正面战场上打得异常顽强,但遗憾的是,数量太少,最后也没能扭转战局。那问题就来了:德国和日本不是同盟吗?他们怎么还愿意帮中国?
说白了,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。
当时的德国处境多尴尬。一战战败后,赔款赔到吐血,军队被限制,连鲁尔区矿山都被法国人死死卡着。德国本来就缺资源,这下更是雪上加霜。工业技术再牛,没煤没铁照样造不出坦克和大炮。
展开剩余79%那怎么办?找出路啊!巧妇难为无米之炊,但如果能找到“米袋子”,那德国的工业机器又能轰鸣起来。而中国,偏偏就成了他们眼中的“救命稻草”。
在我看来,这里头最关键的是三样稀有金属:
钨:穿甲弹的灵魂,没有它,炮弹连坦克皮都戳不破。 锑:让炮弹壳硬如石头,爆炸时杀伤力翻倍。 锡:别小瞧它,没锡合金,坦克开不动,军舰要散架。这三样宝贝,中国南方储量大得吓人,江西、湖南、云南都能挖。而彼时的中国,兵工厂一个月才造5000支步枪,重武器几乎为零,矿产资源反而卖不出去。
双方一拍即合:中国要军火,德国要矿石。
1934年,中德签下易货协定,正式开干:德国送一船军火,中国还三船矿石。江西大庾钨矿的矿石,从粤汉铁路送到香港,再漂洋过海到汉堡。光1936到1938年,中国就给德国送了8728吨钨砂,占德国进口总量的87%!
这就是“德械师”的由来。M35钢盔、毛瑟步枪、轻型火炮,硬是武装出了近十个师,中国士兵第一次在正面战场上能和日军较劲。可惜,战争不是比拼一时的血性,而是比拼综合国力。
如果换个角度看,这笔买卖其实就是一场心照不宣的“互利互需”。但问题是,利益一旦变化,脸就能比书翻得还快。
1939年,德国闪击波兰,德日关系铁了。日本立刻抗议:咱是盟友,你怎么还能偷偷帮中国?希特勒一盘算,日本能在远东牵制苏联,比中国值钱多了。
于是1938年5月,德国政府果断下令:停止对华军售,顾问全撤!
对当时的中国来说,这简直是当头一棒。德械师失去补给,装备一件少一件,最后在战场上几乎被打光。而新的援助,比如苏联的飞机、美国的物资,还没及时到位,抗战一度进入最艰难的“真空期”。
很多时候,战士们只能用血肉之躯去对抗钢铁洪流。
历史总是冷冰冰的。别忘了,1937到1938年,美国对日本的战略物资出口高达5亿美元,是对华援助的十倍。英国为了保住东南亚,还关掉过滇缅公路。法国殖民当局甚至扣押过援华武器。
所以说,在国际关系里,什么道义、什么友情,统统靠边站。大国看重的,只有利益。
靠谁都不如靠自己。后来中国搞“两弹一星”,勒紧裤腰带拼命工业化,说到底就是因为吃过太多教训。核心技术买不来,国家安全求不来,大国尊严只能靠自己争取。
当年的钨矿遗址,矿渣还静静躺在那里,像是在提醒后人:这里不仅出过矿石,更见证过中国被人当“原料仓库”的屈辱历史。今天中国能在国际舞台上挺直腰杆,靠的不是别人的施舍,而是几代人拼出来的。
发布于:河南省驰盈策略-配资杠杆炒股-股票配资-股票短线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